今天看到一则微头条,微头条的内容并不复杂,只是个引子,简单的几句话,所附的图片(其实是文字长图)信息量则很大,讲述了两个出身不同的小伙子,入职后种种的不同表现,文章重点表述的是农村出身的王川因为情商低和原生家庭形成的性格影响,导致在工作当中处处碰壁,对父母都是体制内出身的李源的描述也都是用来与王川形成对比。
我在这则微头条下评论了一句:“文中的情况不是个例,也确实反应出一定的问题。但是在文中的王川、李源工作中的启蒙老师,也就是以第一人称口吻写这篇文章的作者,没有表述他怎么教王川如何在工作中如何与人相处,看出了王川存在的问题,却不指出来?也没有指导?”这则评论,一石激起千层浪,点赞的很多,也有认为说得不对点的,而对这条评论的跟评则是批评的居多。
跟评中大多数认为,开始带王川和李源的主管领导,也就是我所说的他俩个工作中的启蒙老师,没有义务教王川,有的甚至说“你和王川有点像,很认理”。并且有相当大的比例认为“凭什么?”“老话说,有样看样,无样看世上,都工作了还得别人手把手教么?”“很难教的,很难改变,太费劲”。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句话很有道理,一个人的性格和想法很难改变,尤其是成年人,并且原生家庭的影响对一个人的性格和思想的形成非常大,可以说是刻在骨子里的。另一句俗话就是标题“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对我那条评论跟评的说“工作了,还是得靠自己悟”,也有道理。但是,工作当中的启蒙老师,也就是师父,对一个人进入社会,工作之后的工作方式、作风的形成还是有很大的作用的,倒不一定非要手把手的教,但是如果看出新入职的属下在工作当中存在问题,不指出来,怎么说也显得不是那么仗义!
其实关于在工作当中带“徒弟”,如何当好一个“师父”的话题,在公众号“公诉日记”当中多有论述,写了几个短篇,这也与我“好为人师”的性格有关,我的确在工作和生活当中比较爱说教,即便是我知道,有很多人都不愿意听说教,小孩子如此,更别说大人了,但是,看出来新人在工作当中出现问题端倪,却不指出来的话,自己心里过不去。
工作以来,带了几个徒弟,现在都已经成了各自岗位上的顶梁柱,大家说起来都交口称赞,对此我也很是自豪!看了这篇文章,再想想我带徒弟的整个历程,明白了一个道理,所谓师徒,其实是个“互相成全”的过程:我“好为人师”,想要“教”,没有保留;而那些小年轻人,也虚怀若谷,比较谦虚,愿意学,这样才成就了彼此。他们学到了东西,增长了技能,我得到了好名声。而且,我始终认为,我教会他们最重要的是认真对待工作的态度,如何做事,早晚都能学会,只不过是个时间问题,但如果态度发生了偏差,工作效果甚至是今后的工作道路可能就大相径庭了。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ndian6.com/14062.html